知道自己怎麼了

2024-07-25

接續前文這段期間,你有練習覺察自己生氣時背後藏著的一次情緒是甚麼嗎? 或是,你練習重新理解了身邊的人生氣時背後隱藏的一次情緒呢?

當你能夠練習覺察,每一次生氣背後真正的情緒是什麼,你會發現你生氣的頻率跟強度慢慢減少,因為你看見了那個真實的情緒,你「知道自己怎麼了」,這時候,靜下來,和那個情緒在一起,再試著用不帶批判和攻擊的語言,把你的原始情緒和需要說出來,這樣別人才有機會靠近你、了解你,而不是被你的憤怒推開、被你的批判攻擊傷害,這樣漸漸地你就不需要靠生氣來表達和保護自己。

是人都是會有情緒的,但是我們可以不要情緒化,學習理性的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和他人的情緒,是相當不容易的,是需要刻意且不斷練習的,只要我們能意識到,憤怒其實是「被包裝的脆弱」,那麼每一次面對憤怒情緒的情境,都會是我們靠近別人、靠近自己的機會。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在探討為什麼有些人對待外人很好,不僅禮貌、客氣、謙卑,還禮數周到,實打實的大好人,但對待家人卻很容易情緒失控? 剛好一個朋友和我聊到他被這樣的家人困惑至今而不得其解,於是我和他分享了這篇文章的重點精華,而朋友則對這位家人開始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文章作者提到要先回溯去看這樣的人的原生家庭,他是在怎樣的家庭長大的,他是不是有一個不被善待的成長歷程,在缺乏愛和被否定的環境下成長,渴求肯定和對愛的匱乏致使他需要不斷且大量地向外尋求肯定和關愛,形成討好型人格(自卑情結)。那麼為什麼既然是討好型人格卻對親密的家人經常口出惡言如此情緒化呢? 因為,在親密的家人面前他有安全感,不需要偽裝、可以放鬆,因此在安全放鬆的相處模式下,若有與過去相似情境而觸發潛意識下童年未被妥善處理的感受或傷痛,就會勾起他的防衛機制(戰或逃)和情緒流動,產生反射性的情緒性反應。而這些都是當事人毫無覺察的,這些過去所累積的負向經驗和負面情緒已經很模糊,當再次觸發而流動時,通常當事人已搞不清楚這些真實的情緒是甚麼,加上混雜當下的人事物情境,就只能用憤怒來表達心裡的不爽。倒楣的就是現在的家人,除了要承受這樣的情緒性傷害,在這樣的家庭氛圍浸潤之下,有可能也逐漸內化而形成了自己性格當中的陰暗面,這也是我們所謂的世襲枷鎖。

道理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真難,成因很複雜且要對抗慣性真的是很難,但是,別怕難,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去理解、去練習,才有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斷開世襲的枷鎖,給自己、給孩子、給家人更好更幸福的生活品質。

© 克里居工作室。 版權所有。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